红拳的非遗保护从断代危机到发展快车道
2014-12-30 13:56:11
而刚刚在西安落幕的首届中国红拳文化论坛,以及《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红拳》的首发,也让年底的红拳人格外振奋和欣喜。一度经历过生死存亡的古老拳种——红拳在近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从兴盛到衰落,再到焕发新生,其中的甘苦、冷暖,只有热爱红拳的人才能真切体味。
外来文化冲击 从兴盛到衰落
红拳曾在陕西渗透到民间文化的各个领域,如秦腔武生、农村过会、社火、高跷、舞狮等民间活动的组织者大部分都是习练红拳的人。在陕西城乡群众健身方面,上世纪70年代前,红拳被一度被称为陕西人的广播体操。
在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系主任马文国的记忆中,在陕西曾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幅图景:庙会上,一批红拳人不分老幼在拳场上演示拳技,周围站满了围观人群,老拳师下场慢慢悠悠、一拳一掌严谨丰满、不温不火;青年人则揭抹捅斩、闪绽腾挪、时而炮锤、时而六趟……这种“耍场子”的红拳文化俨然成了陕西人的一道文化盛宴。
尽管曾有过如此强盛的生命力,但和很多传统拳种一样,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下,红拳出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断代危机: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红拳已几乎无人问津,青少年远离红拳、比赛交流平台更是无从谈起。这时,只有西安体院教授杨宝生等少数人还在研究红拳。
不屈不挠精神 捍卫红拳传承
红拳发展的这一幕被著名武术家马振邦看在眼里、急在心上。1994年,在马振邦组织下,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省首届地方拳种(红拳)观摩赛举行,首届比赛参赛人数218人。紧接着第二年,陕西地方拳种研究会成立,马振邦担任首任会长期间举办了3届比赛。2005年,具有法人资格的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在陕西地方拳种研究会基础上成立。
这段时间内,红拳的比赛和交流开始逐渐恢复并常态化,从1994年到2014年,红拳举办了11届比赛和交流大会、4届学术研讨会、2届传承人传习所经验交流会。红拳人用20年的艰辛保护历程、用秦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捍卫着红拳文化的传承体系。
2009年开始,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开始开展了为期两年的调研普查,行程10万多公里、走访传承人200多人,筛选出传承体系清晰、坚持传徒授艺具有影响力的红拳传人161人,又精选出武德高尚、技艺精湛的46人,建立了传承人数据库,制定了保护计划。普查中,研究会收集了大量图片、视频、文字资料、拳谱等,也使目前红拳保留的套路、排子手达近200套、器械170余套。
国家提供资金 奖励贡献单位
2008年,红拳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却主动放弃了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代表人物的名额。因为研究会认为,红拳套路繁多、内容丰富、技法全面,不是几个传承人就能完成的项目,它需要的是一个群体和团队来传承和继承。
为此,研究会在全国首创了传统武术传承的全新模式——建立了以红拳传承人为主体的红拳传习所。研究会设立了红拳传习所的要求和标准,武德高尚、传承体系清晰并长期坚持传授红拳的传承人,自愿为红拳传承作出贡献的,可以由本人向研究会申请设立传习所。对于一些有室内训练场地、有红拳教练、有系统训练计划的则可以申请设立红拳青少年培训基地。
目前,陕西全省已有传习所80个、培训基地30个。而随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为首个高校红拳传习所的成立,红拳在高校中的推广也就此拉开。
在这个历程中,国家力量也开始发挥作用。2013年,红拳历史上首次由国家扶持提供专项保护资金,购买训练器械奖励作出贡献的传习所。今年年底,由陕西省政府、文化厅、陕西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扶持、立项30万元的红拳非遗产丛书也正式出版发行。
加强国际交流 提升红拳影响
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邵智勇说,2008年红拳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以来,红拳人备受鼓舞。几年来,红拳研讨会、赛事规模和文化品位不断提升,还两次登陆央视武林大会展示。红拳人还积极走出去,参加了众多国内和国际武术比赛交流,有力扩大和提升了红拳的影响力。
而为了保持红拳体系的原汁原味,做到红拳比赛交流评判的公平、公正,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改革裁判制度,保护老拳师参与赛事的积极性。研究会还特别规定,对75岁以上老拳师重点保护,除逢年过节看望外,还积极创造条件推荐徒弟,有偿邀请老拳师或委派基本功扎实的传承人一对一拜师学艺。
红拳的影响力也开始渗透进中小学校。全国武术之乡、西安市莲湖区的教育、体育部门及武术协会2012年就联合下文,将红拳推进到全区各中小学的阳光体育工程,为红拳在校园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一篇:海洋公益形象大使将重走海上丝绸之路
下一篇:最后一页